工作邮箱 |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动态>

微信图片_20210312162418(382265)-20210316094915.jpg

藏族姑娘展示民族服饰 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我的家乡‘叶贝’坐落在美丽的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新城子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官鹅沟内的鹅嫚沟。新坪村(藏语名称:叶贝)是新城子乡几个藏族村子里最大的一个村落,这里的藏族同胞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如今,我们亲手缝制的藏羌系列服饰赢得了不少游客的称赞和喜爱,他们买回家或是自己收藏或是送给亲朋好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了解藏羌服饰,看到我家乡的文化和地域特色。”藏羌服饰手工制作技艺陇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彩芝莲的女儿杨海涛说。

传播文化

每年4至11月,官鹅沟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杨彩芝莲在鹅嫚沟经营着一所两层楼的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除了经营餐饮业务,农家乐还会售卖一些陇南土特产。游客多时,杨彩芝莲就会将自家缝制的藏羌系列服饰摆放在农家乐门口,吸引游人驻足观赏。这时,她还会向客人说明藏羌服饰的设计、裁剪、缝制、传承,衣服的款式、颜色、制作工艺是如何融合“叶贝”藏族群众的文化底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并乐此不疲。

“去年一对来自兰州的夫妇来旅游,路过农家乐时恰好看到一套藏羌系列服饰。我和他们讲了关于藏羌服饰的起源、特色和一些风俗,他们非常喜欢,当即便买下了一双搭配藏羌服饰的牡丹绣花鞋。口碑效应使很多人开始提前预订我们家的农家乐,还有游客是专门来买藏羌服饰的,不仅农家乐生意更好了,售卖藏羌服饰也有了一定的收入。”杨彩芝莲说。

据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宣传科李成华介绍,多年来,宕昌县依托官鹅沟,以藏羌民俗文化、哈达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历史人文等文化和旅游资源,逐步实现了旅游增收,拓宽了旅游服务领域,形成了“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模式。像杨彩芝莲家这样既经营着农家乐又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传承技艺

据了解,“叶贝”的藏族妇女如今仍旧沿袭着手工缝制民族服装的习俗,这些服装服饰颜色鲜艳、装饰精美、款式独特,别具风格。

“在‘叶贝’,看一个姑娘贤惠与否,除了看她有没有贤良淑德的品质、能不能吃苦耐劳,还得看她是否有一双巧手。这里的每一位藏族姑娘都得掌握缝制、刺绣的技艺,让我们的民族服装制作工艺得到很好的传承。”十来岁就帮着妈妈打下手的杨海涛对制作藏羌服饰充满着热情。

杨海涛认为,民族服装制作的传承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从记事以来,我们的衣服、奶奶的衣服都是由母亲缝制的。母亲的手艺在村里数一数二,她做的民族服装、绣花鞋、虎头帽、鞋垫做工精细、美轮美奂。农闲时节母亲便为许多亲戚朋友帮忙缝衣服,她技艺娴熟,速度也快,一天时间就能完成一套精美的民族服装。”

2015年,在新城子藏族乡政府的鼓励下,杨彩芝莲和几个亲戚一起成立了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经营藏羌系列服饰售卖,还兼顾文化展示,非常受游客的欢迎。杨彩芝莲说:“我们的衣服这么漂亮,如果不传承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失传。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那是不行的。”

积极推广

据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张鹏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叶贝”寨子里的藏家姑娘求学、上班、外出打工者逐渐增多,和寨子外的小伙通婚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叶贝”姑娘几乎很少有人在平日里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了,会缝制藏服的就更不多了。

2019年,杨海涛和几个姐妹通过快手直播、淘宝等电商平台将藏羌服饰进行线上推广,推出了外套、裙子、马甲、头巾、绣花鞋等系列产品,每件售价多在千元左右。杨彩芝莲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当下受众易接受的方式展现藏羌服饰手工制作技艺。

2020年,杨彩芝莲办起了藏羌民族服饰加工制作室,不久,她就接到了为官鹅沟景区导游设计制作民俗服装的订单。杨彩芝莲说:“导游们穿着我做的民族服装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家乡的美景,这不仅是对家乡的宣传,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她还计划着要注册商标,将“叶贝”的民族服饰介绍给更多人认识。如果有感兴趣的人想学习这门技艺,她也愿意毫无保留地免费教授。

随着今年旅游旺季的到来,杨彩芝莲开始策划关于藏羌服饰手工制作技艺的推广,并积极对接旅行社、景区等部门,通过电商平台继续推进藏羌服饰的大众认知度。她还打算在传统藏羌服饰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元素符号,研发出更多符合大众审美的新产品。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青旅报社,访问yuanben.io查询【51S9PFAT】获取授权信息。

推荐